Page 38 - 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 香港醫療體系
P. 38
長期護理
長期醫療護理是指與自我照顧活動相關的護理、醫療、個人及輔助服務,以減輕痛楚及苦
況,並控制衰退。而長期社康護理是指為需要長期醫護照顧的患者提供低限度的社康護
理服務,以促進他們的日常獨立活動( OECD, 2011)。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帳目的開支
估算只包括長期醫療服務,而長期醫療服務佔醫療衛生經常性開支的比例持續低於 6%。
在 2015/16年度,大部分長期醫療經常性開支來自公營界別( FHB, 2018d)。政府與
非政府組織合作,發展全面的長期護理服務,如社區照顧服務,當中包括綜合家居照顧服
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以及住宿照顧服務、護理安老院
及護養院的住宿照顧服務( SWD, 2018b)。
儘 管 已 提 供 一系列 的 措 施,香港的長 期 護 理 服 務 仍面對一 些長 期 存 在的 挑 戰。
首先,公眾過度依賴公共資助服務,令公私營的長期護理服務失衡( E. W. T. Chui, 2011)。
在社區照顧服務的範疇上,私營服務提供者寥寥可數( E. W. T. Chui, 2011)。而在住宿照顧
服務中, 26%的住宿照顧名額由政府資助的非政府組織提供,另外有 11%的名額則是政府
透過改善買位計劃向私營院舍購買的宿位( SWD,2018a)。雖然私營界別提供了 69%的宿位,
但大約 80%的運作成本均來自政府補貼( E. W. T. Chui, 2011; SWD, 2018a)。
輪候時間是長期護理服務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2014年政府有關長期護理的審計報告
指出,長者入住津助/合約安老院舍的護理安老服務宿位需要輪候 36個月,私營安老院舍
護理安老服務宿位,輪候時間為七個月,資助護養院宿位則需 32個月( Audit Commission of
the Hong Kong SAR, 2014a)。香港的入住院舍比率為 6.8%,為多個發達國家中最高( Sau
Po Center on Ageing, 2011),服務量卻遠遠未能配合現有需求。 2013/14年度,在輪
候資助護養院宿位期間離世的長者約有 5,000人(Audit Commission of the Hong Kong
SAR, 2014a)。與此同時,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要至少半年。截至 2018年
9月30日,一名長者需要輪候 16個月才能獲得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
服務,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名額的輪候時間則為 10個月( SWD, 2018c)。在 2017/2018年
度,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的使用率較其可容納的服務量高出 5%(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AR, 2018e)。
預計到 2030年,65歲或以上人口將會增加一倍( C&SD, 2017c)。現有制度的住宿及
社區護理服務量能否應付需求,實在成疑。
精神健康
食物及衞生局負責精神健康相關政策及計劃的整體協調( Cheng, 2011)。該局採用跨部門
及跨領域方法,與醫管局、衞生署、勞工及福利局、社會福利署及非政府組織合作,提供精
神健康服務 ( Cheng, 2011)。
當中,醫管局是最大的服務供應者,透過專科門診及社區外展服務為精神病患者提
供精神科住院及日間醫療護理(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AR, 2018c)。在
2011/2012至2015/2016年度期間,使用醫管局精神科服務的病人數目增加了 22%,而
精神科專科門診及精神科外展服務的使用人次則分別增加了 9.2%及28.2%(Research
Offic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Secretariat, 2017)。儘管如此,在醫管局工作的精
神科醫生及精神科護士人數分別只上升了 3%和14.4%(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AR, 2018c; Research Offi c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Secretariat, 2017)。2015/2016
年度中, 3 27名個案管理者照顧 15 ,40 0 名嚴重精神病患者,比例為 1:47d這遠高於
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 1:40的建議比例( Research Office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Secretariat, 2017),顯示了人手的短缺。這導致公共精神科服務負擔過重,輪候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