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OHKF_Biotech_2021_SC
P. 24
3
• 推动港深合作的齿轮
在建设进度方面(见图7),香港园区预计在2022年底进行第一批次 入驻较多及相对集中的领域。这些项目当中不乏与香港合作的项目,
发展,并在2024年底至2027年分批落成约占园区总楼面面积十分 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病毒学
22
之一、合共约1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 处于深圳园区的福田保税区 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脑科学湿实验室等。
在2020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约37万平方米科研空间,涵盖四个创
︓ 23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新载体; 皇岗口岸片区则已于2020年完成拆除工程、释放共约 | 河套合作区推动港深持续发展
50万平方米土地,并在同年8月确定设计图。截至2021年2月,
香港和深圳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1+1大于2,是大湾区科创
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已经落地的科研项目达138个,而生物科技是
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改变两地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问题,需要有一个
“齿轮”,在其中起到动力传输的作用,将香港的基础科研成果承接到
图7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现状(航拍图) 深圳进行科技转移和量化生产,将深圳的科研经费、企业、园区、国家
大科学装置等资源和设备与香港的机构合作共享,完善港深两地的
官、产、学、研链条。而河套区作为港深合作的前沿,体制机制更为灵
活,政策更加优惠,有条件集聚两地科研和产业优势,则可担当推动
港深合作发展的齿轮角色(见图8)。
河套区应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吸引成熟的生物医药龙头
企业或生物科技分支行业的明星企业进驻,并着力培育本地有潜力的
24
生物科技初创公司成为独角兽企业; 发挥香港联系中国内地和海外
的重要角色,汇聚港深两地及国内外企业,建成国际生物科技创新高
地。为了实现这个设想,我们认为河套区内应涵盖四大机构或平台,包
航拍机拍摄于2021年6月1日。图中深圳河(横跨图片中间部分的河流)以南、正进行土地
平整工程的岛屿为香港园区,而河流以北、建有楼宇的部分则为深圳园区(皇岗口岸片区)。 括跨境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机构、国家有关监管部门的分支机构、一站
式生物科技转化服务平台、进驻河套区的明星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
22
香港园区分两期发展,每期大致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期第一批次发展将于2024-25年分阶段落成三座楼宇,2025-27年则会落成另外五座楼宇。整个批次中的四座楼宇主要用途为湿实验室。
23 四个创新载体包括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国际量子研究院以及深港协同创新中心。
24
一般指成立不超过十年、估值超过十亿美元、尚未上市的企业。
22